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发布于2016/11/12

奔着李安的名气,今天晚上抽空去看了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倒是延续了《少年派》的画风,将一个简单的情节延续到了接近两个小时的荧幕时间。这足以看出李安对以小见大的钟情,从简单中挖掘深度。其中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

战争是为了什么?

电影中有位企业家朋友对着士兵们说要加快美国的页岩油开发,让美国摆脱对外的能源依赖,让深陷远方战场的美国士兵早点回家。这大概隐晦的点名了美国打这场战争的真正原由,即是为了抢夺中东的石油,并非台面上是因为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去中国融资

有个情节是寻求投资方的电影经纪人说实在找不到投资人就去中国融资。这是全场唯一引起观众笑点的地方。哈哈,这是不是有安利中国观众的嫌疑呢?这是不是调侃中国人人傻钱多好忽悠呢?

电影报酬

他们的英雄事迹受到了民众的广泛尊重与赞赏,打算把他们的英雄事迹拍成电影的投资人,也说非常敬佩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在给出买他们故事的报酬上,与之前他们的期望相差甚远。电影投资人和他们为此发生了争执,投资人的理由之一是投资电影存在着风险,预先支付的报酬不能太多,但是代表士兵的主人公反驳道战争中是冒着生命的风险,最后他们拒绝了投资人收购他们的故事。投资的风险和生命的风险,孰轻孰重,自然是十分明显的。只是投资人的风险和收益是自担的。而士兵们生命的风险虽然也是个人的,但是背后却是国家投资国家收益,算到投资人头上,似乎有失公允。

比利·林恩的选择

回国后的林恩面临着两个选择,返回战场和不返回战场。从家庭的角度,当然是不希望他返回战场,他的姐姐甚至都已经给他找到了不返回战场的理由,只要他同意,他即可以不返回残酷的战场。从国家的角度,军人当然得为了国家利益身先士卒,挺身而出。这本来应该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权衡的选择,但是在战争的出发点是为了石油这种非正义的理由和人们对他们征战的理解各异的情况下,这种选择就多了几分复杂度。最后主人公还是选择了返回战场,这大概是电影想表达出的一层含义:即军人没有选择的自由,服从命令是第一要务,战争的对错与意义不属于他们考虑的范畴。但是士兵得却要为政府的错误买单,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士兵的悲哀。